教研科研处
教研科研首页
 科研政策 | 科研成果 | 技术发布 | 科普基地 | 项目通报 | 下载中心 | 职教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技术发布>>正文
从国际比较角度看高职“双师”素质及培养模式
2016-01-06 10:46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知行合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的灵魂。本文以外语专业为例,达用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双师”的定义、特点以及培养途径。

一、职教“双师”素质的比较综述

从国际来看,各发达国家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有学历上的一定要求外,特别强调其实践经验和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由于各国对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求不同,所以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大体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第一,对“双师型”教师的学历和专业实践有较高的要求。如德国“双元制”中从事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有在企业至少5 年的专业实践的经历;美国要求社区学院的教师具备硕士学位,必须具有3 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日本讨职业学校专门课程教师的资格必须具有硕士学位,且在各种学校、研究所、医院、工厂从事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或与研究、技术有关的业务,其专门课程的学习年限与从事该业务工作时间合计在6 年以上的教龄。第二,对“双师型”教师的品德和技能提出高的要求。首先,职业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行为品质和职业道德,模范的职业修养和育人品格。其次,实训教师要求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师实践能力,要求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教师都有2-3 个师傅级资格证书,能同时教几门课,都能在车间熟练地操作和指导学生。第三,对“双师型”教师的知识技能的更新能力提出很高的标准,他们必须定期在培训中心进修学习,更新知识,确保提高教学质量。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师资提出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即专业理论知识、实际经验技能、教育理论方法三者统一。高职院校任何专业的教师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还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术技能和相应水平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必须从本专业出发,任何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都有其具体的、明确的要求。

二、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

从目前整体状况来看,虽然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双师型素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培养21 世纪高素质的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总体学历水平偏低

我国法律规定,普通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硕士学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都是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三改一补”方针转型而来,这些院校的教师原来大多数都是在中专层次教学,他们在学历上还来不及提高,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教师不多,有些教师还是专科甚至是中专学历,使学历整体水平离国家办学要求还有相当距离。

〔 二)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差

我国的传统高等教育长期都一直强调“精英教育”和“学术教育”,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理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高职教育也被办成了“学历层次相对低一级的,高等教育”,变的毫无特色。另外,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由学校走向学校,课堂走向课堂,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验,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掌握的操作技能更是少之又少。教师自身动手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造成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现状,专业课的实验实训环节很难有效地开展,学校毕业的学生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数量少

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院校的任何专业的社会兼职教师都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德国的这一比例达到了70 % ,这些社会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企业,他们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较强的实践能力,其进入学校后有利于抵制教师队伍中天然的陈旧僵化的倾向,缓解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带来生产第一线的最新技术、最新信息,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也都拥有一定比例的的兼职教师,但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兄弟院校,真正来自企业的优秀的兼职教师严重缺乏。

(四)教师的工作量过重,无精力向“双师型”冲击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充分挖掘校内现有人力、物力等资源潜能,努力扩大招生规模,而为节省开支,又要尽量少引进教师。这样教师工作量激增,以浙江宁波地区7 所高职院校的外语专业为例,教师的平均标准周课时量为12 节,如果排除课时计算中的折扣,平均周课时标准量为14 节,有的院校教师周课时数竟高达16 一20节;每位教师负责指导10 名毕业生的顶岗实习、毕业实践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在个别学校,这一数字甚至可以达到巧名毕业生;师生比平均值为1 : 18 ,有些学校则达到1 : 22 。以上现象导致教师们常年累月地埋头于琐碎的日常工作,疲于奔命,深感精力不济,向“双师型”冲击更是无从谈起。

三、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

(一)采取得力措施,大力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一般来讲,国外从事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在社会福利、工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都高于普通学校的教师。他们的职业稳定,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在被称为“职业教育之乡”的德国,“双师型”教师是一个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较高而且相对稳定的职业。在日本,国家对“双师型”教师给予较优厚的待遇,其工资比担任其他课的同级教师高10 % ,比公职人员高16 % ,而且原则上工资一年提升一级。

在我国,虽然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但总体而言,力度明显不够。教师素质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坚持“高素质、高水平、高工资”。“双师型”教师无论是在素质方面还是水平方面都相对高于普通的教师,那么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也自然要相对较高,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目标冲刺。

(二)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从入口处缓解“双师型”素质教师缺乏的现状

 

高职院校在招聘全职教师的时候不能只看重学历水平,要做到学历与企业工作经历并重。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规定:“大学本科生实际工作两年以上,再经过一年的教师资格培训才能担任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工作。”依照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取得教师任职资格的一个必备前提条件是达到本科学历,普通高校教师必须是研究生。按照上述标准,作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师资学历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师的学历达标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而忽视了教师动手实践能力。他们认为如果学历和“双师”素质同时抓会增加学历达标的难度,先搞“双师型”是不会走路先学跑。上述观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确实是有其自身的道理,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达标。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人才供应日益充足的今天,学历达标与“双师型”建设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两者可同时进行。那种一味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做法,势必要贻误或延缓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

(三)大力从企业引进优秀的人才,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由于受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现代人事思想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国内的高职院校应该抓住市场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的有利时机,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或管理经验,熟悉本行业情况,且具备高校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采用这种“请进来”的办法,可以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加大实习指导教师比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参与将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从而形成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训的氛围。

高职院校应积极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让他们占到一定比例。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过多的兼职教师会降低教学质量,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何种目标,都须适当控制兼职教师的数量。一方面,很多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由于是非师范出身,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学校应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师范性培训,提高其授课技巧。另一方面,许多教学是在课堂外通过师生的非正式接触完成的,而兼职教师不可能与学生保持密切的非正式接触,同时兼职教师也很少能够出席教学计划改进提高的活动,对于教学计划的整体把握也不如专职教师。

四)让企业在师资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知识经济时代,停滞是死亡的前奏,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积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陈旧观念,积极参加各种在职培训进修。国家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在职教师五年要有一次参加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初级教师要达42 学时,中、高级教师要达到72 学时以上的建议。我国职教师资培训网络也已基本建成,该网络不仅包括全国50 家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各省市自治区也建立了多个职教培训基地。所有这些都给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培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地方政府和学校应不断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种学历、非学历,长期、短期的培训,教师应积极争取参加各种培训,使自身得以持续的发展。

由于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其师资的培训也应有别于常规师资培训,必须坚持“双师”化方向,坚持“产学合作”,让企业参与到教师的培训过程。在韩国,政府将“产学合作”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 ,使之法制化。这项法律规定,产业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义务化。成立由学校、产业界、地方自治团体、民间代表参加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计划、指导和协调该地区“产学合作”。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法律出台,各高职院校要经常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按照教师的专业特长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和学习,接受专业技能的熏陶。及时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特点,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教师通过在企业工作,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问题,可以提高教师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五)扩大对外交流,寻求国际合作

在信息时代任何学校关起门来办学,其办学就不会上规模、上档次,教师闭门造车,其教学就难以高水准、有特色,教师必须走出校门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学校应分期分批组织骨干教师到一些职业教育非常发达的国家去学习,与他们签仃教师交流协议,制定培训计划,寻求国际合作。对于高职院校的外语专业而言,由于其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国际性,教师的出国进修不仅没有语言障碍,还可对其专业水平有非常直接的、显著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到职教发达的国家进修去学习外国的职业教育,从而引进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学模式、运行机制,通过交流与培训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提高师资素质,开辟职业教育新的领域。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高职外语专业的“双师”化进程。

总之,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就是大师,只有他们才能让“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教学原则落到实处。从某种程度上讲,“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的灵魂所在。我们只有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面前,不同专业应从本专业的实际出发,主动开辟科学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模式和途径。

关闭窗口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