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源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已跨越了传统学校的界域。如果说,传统的企业培训是定界于企业的一种思考,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定界于学校的一种思考,那么职业教育必须从定界的思考升华到跨界的思考。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能只遵从教育规律、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发展、职业成长的规律。跨界的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识看知识”,也要“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技能看技能”,以逐步形成“合作办学求发展、合作育人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从跨界角度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正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本质的表述,因为:其一,校企合作的办学,必须关注现代企业与现代教育的融合;第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第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关注职业及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及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跨界必须架桥,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不仅要架设中职与高职在纵向层次上的立交桥,而且很可能还要架设横向的,也就是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立交桥。
基于此,模糊不同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混淆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内涵,将会导致处于改革与发展中的职业教育的衰落。在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在现代化教育资源还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现阶段废弃中等职业学校而只办综合高中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因为重升学、轻职业的倾向,很可能会使其演变为“第二高中”,最终结果可能会“消灭”中等职业教育。同样,如果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涵以至于在课程体系等方面没有区别,那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被取而代之,从而失去其存在的理由。因此,只有清醒地把握自己的类型定位,使职业教育在系统特征上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才能够得以生存。类型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对职业教育生存权的张扬。
多年来在国际竞争力总排名始终居于全球榜首的瑞士,其“优异的创新能力”得益于瑞士对职业教育的极大重视。面对21 世纪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瑞士于2004 年1 月1 日实施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首次将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的职业教育置于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下,使高等职业教育,即第三阶段教育B 类教育,与大学和专业大学(高等专业学院),即第三阶段教育A 类教育并列,构成瑞士高等教育体系,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定可以与高等教育加以比照。瑞士职业教育的创新在于,不仅在纵向建构了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且在横向架设了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互通的桥梁;不仅发展既规范过程又规范结果的基于机构的高等职业教育,而且发展只规范结果而不规范过程的非机构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而由此所获得的学位在层次和价值上都是等值的。在我国,基于机构的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同样,高中后的高等教育阶段,有学术性大学、工程性大学,以及应用性大学、职业性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考虑,倘若把应用性大学也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的话,那么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存在着基 于机构的普通高等教育——常常只有一个学习地点和基于机构的高等职业教育——常常有两个以上的学习地点,这两种类型的高等教育,进一步还可能出现其他非传统形式的高等教育。所以,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都是不可替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或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和技术研发型人才,是同层次且等值的。这一等值,绝不能仅仅只是价值道义上的等值,而必须是政策实质上的等值。
作为瑞士的近邻,德国对瑞士职业教育的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学习和借鉴瑞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德国最近在考虑为技师和技术员(专业学校毕业生)开设职业伴随的硕士教育,其学习内容与传统的学术性硕士教育有很大区别。其基本思考是,“职业伴随——双元制——硕士学习”这一教育途径的优势,就在于高效的职业能力培养。而这一路径,“在德国,职业教育更多是在非学术领域,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却是在学术领域里进行的”。
对此,著名的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劳耐尔教授,2010 年10 月在青岛举行的中德职业教育论坛上指出,现代职业教育应“采取并行教育路径的现代化教育结构的实现,建立在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等值而非同类的主导思想的基础上”。他认为,中国很久以来所提出的“半工半读”的主导思想,对今天关于职业教育政策与职业教育规划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因此,在中国职业教育的传统与德国职业教育的传统之间,存在着一种“亲戚”关系。
综上所述,普通教育往往只是在学校这个“围城”里办教育,而职业教育已经跨越了“围城”。
在“围墙”之外与“围墙”之内,存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经典的观点往往认为只有学校和实验室才是知识产生的圣地,知识的转换只能是从学校到企业的单向转换;而现代的观点则认为,企业及工作过程更是知识产生的摇篮,知识的转换更多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进行的。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式高等教育,已经不是学术领域的高等教育,而是有两个甚至多个学习地点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具有新的话语体系的创新的高等教育。现代世界对通过非正式(informal)或非正规(nonformal)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给予其与正规教育(formal)同等的地位,这正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所以,不能用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规范、标准来确认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层次及其价值。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形式在现代社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正因为此,我们需要一个谨慎而科学的社会认证,一个严谨而合理的顶层设计,从而形成一个涵盖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其与之等值的学历(学位)资格与职业资格(包括通过正式或非正规学习获得的资格)的国家资格框架,进而在这个国家资格框架内,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真正意义上的等值。